這是一場阿伯於民國一百零一年五月二十七號辦的講座,在此作些筆記。
像這種對於單一樂風的講座其實很難說得清楚,因此在這裡是求能夠讓聽眾對於藍調在聽完後,能獲得大概的了解。
我大致上將這場講座分為兩個部分,藍調的背景、藍調作品與發展。
首先是藍調的背景,藍調與十七世紀時,被賣到美國的黑人息息相關。由於這些黑人當時過的日子相當艱辛,他們開始在歌曲中即興抒發自己生活的困苦(即是一種抱怨),因此藍調具有苦悶、苦中作樂、故影自憐的精神。可參考Freddie King的<Get Out Of My Life, Women>。
從這首歌曲中,可以聽到早期藍調的特徵,循環、悲情且生活化的內容、運用Blue Note與單調的和弦進行、即興的自由。Blue Note不同於西方較和諧音階,有些音較為刺耳,而藍調喜歡利用那樣的音帶給人一種悲苦、酸楚的感受。而單調的和弦進行,容易掌握,提供演唱者較多自由即興的發揮空間。
藍調的元素被廣泛運用在各種樂風中,諸如:爵士、節奏藍調、搖滾、靈魂、放克、嘻哈,而這與美國黑人的發展息息相關。
十七世紀,黑人被作為奴隸開始被運往世界各地,歐洲的數量較少;南美洲的黑人通常受到較好的對待;而美國的情況則較為糟糕,黑人在美國幾乎被當做可奴役的人形牲畜看待,生活在高壓的環境。這些在美國的黑人,有些不再被准許繼續他們在非洲習慣進行的宗教儀式和活動,包含一切的歌舞。有些較好的白人老闆,則不會禁止,甚至會教導他們演奏樂器,這是黑人開始接觸西方音樂的開始。
十八世紀初期,受到宗教大覺醒的影響,社會認為上帝是愛所有人的,因此黑人應該也要可以進教堂。在被送往美國失去自己信仰的黑人們,再次接受到信仰,讓他們感動不已,因此他們也訴諸了自己最熟悉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於上帝的崇敬 - 歌舞。他們用自己的節奏來抒發對上帝的愛,他們用拍手、腳踏教堂地板的方式,創造出節奏(當代音樂慣用四四拍循環的濫觴或許就在這裡)並演唱,而這樣的歌曲逐漸演變成為了福音歌曲。
十九世紀,南北戰爭,北方戰勝的結果,使得黑人獲得解放。但由於沒有準備好配套措施,使得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黑人們,只有獲得部分的自由,實際上還是受到另一種方式的壓榨。
在上述的各種歷史背景下,這些黑人產生出了某些只屬於他們的團體內限定的溝通模式:福音歌曲、田野吶喊及工作歌、民謠、Minstrel(雜耍秀、滑稽秀、說唱秀)。福音歌曲即如上面所述。田野吶喊及工作歌,是一種他們利用自己於工作時的動作循環產生的律動性(他們通常操作一些粗重、重複、無趣、辛苦的工作),來叫喊、抒發,所產生的。民謠,其性質接近客家山歌一類,一種田野間互相傳唱,年代久遠,大家都會,大都不知道怎麼學會的歌曲。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並沒有爵士鼓,音樂中的節奏通常由打擊樂團或軍樂隊提供,而打擊樂團較不在平民的生活圈中,因此這些民謠受到軍樂隊的影響很大。可參考:<The Yellow Roses Of Texas>。Minstrel,則是一種藉由取笑黑人,取悅白人的一種表演,通常由白人在臉上圖木炭,塗上白白的口紅,來演出。而在戰後,這種表演演變成由黑人表演給黑人來看的詭異情況,但在後來,又轉變為一種商品販售的餘興節目。這些自然、同時發生在生活中的多種團體內限定的溝通模式,成為了藍調的種種構成元素。
在結束上述大致的藍調背景後,接下來是關於藍調作品與發展。
在藍調剛開始發展的經典藍調時期,在大約是1903年,W. C. Handy在車站附近聽到一位年輕人使用小刀代替手指按弦,彈奏一種尖銳的聲響,並唱著悲愁的歌曲,雖然無法使人愉快,但卻像是人被吸住一樣想一直聽下去,這是藍調第一次被文獻記錄。而隨後,這樣的音樂開始大量普及,Minstrel也轉變為販賣商品工商服務時間的Blues Show。而約1900年開始由哥倫比亞公司錄製販售的唱片,而1920年時,因為開始有種族唱片工業產生,錄製一些白人不聽的音樂,而有藍調唱片問世,他們替北方城市中的黑人錄音。錄製的藍調通常教會帶有一些爵士的味道,較有娛樂性。而南方的藍調,又稱為三角洲藍調,相對較為原始,也仍舊帶有藍調最初的酸苦味,其重鎮在為了販售南方種植的棉花而使大量黑人集中的曼菲斯。1929年時,由於經濟大蕭條,藍調開始如入爵士,而有轉型,可參考:<Nobody Know You When You Down And Out>的較早期版本。
後來出現了一位吉他之神 - Robert Johnson,是位謠傳中將自己的靈魂在十字路口賣給惡魔,而獲得了高超的吉他技巧的人。27歲時就英年早逝,也沒有人知道他消失在什麼地方,一輩子只留下了兩張唱片。但這兩張唱片總結了南方三角洲藍調並帶給了藍調除了過往的苦澀之外一些神祕色彩,而這深深影響了後來60年代的英國樂團,並因此影響了全世界,使他成為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吉他手。可參考:Robert Johnson <Me and the Devil Blues>。

後來,在1940年到1960年之間,由於二戰的關係,導致人力短缺,使大量的南方人口往北方移動,期盼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類似於民國60、70年時南部人往北部遷居打拼的狀況),是美國二十世紀最大的人口移動潮。
由於人口變多,使的Bar裡的觀眾跟著變多,為了讓觀眾在一片吵雜中仍能聽到音樂,樂手開始由木吉他轉向電吉他。在芝加哥,此時期的代表為T-Bone Walker及Muddy Water。T-Bone Walker是在北方成長的黑人,其藍調較有娛樂性,而Muddy Water是南方前往北方發展的黑人,及藍調仍有哀愁的情緒,也因這個原因,使得Muddy Water獲得較多的共鳴,並留下一個歷史的地位。可參考:Muddy Water <Still A Fool>。而曼菲斯的代表則是B. B. King,他原本是一位棉花工人,後來趁著在廣播中賣藥的空檔以Blues Boy為名表演,開始其音樂之路,他較喜歡T-Bone Walker及Louis Jordan,因此其表演也較具有娛樂性。 Louis Jordan,北方人,是第一個人演奏以跳舞為重點的節奏藍調(For Black),當時因為不再流行Big Band,因此他利用Jazz的編制開始改成演奏藍調,因而成之。
而隨著時間發展,人們漸漸聽膩了藍調,導致二戰後搖滾樂的誕生。搖滾樂,在當時,其實就是以神經兮兮的方式來演唱藍調,但究竟是誰先開始,則是眾說紛紜,這裡提供其中幾種說法。首先是Elvis Presley,1954年,南方人,由於是白人,又長得帥的緣故,使得白人子女得以有政治正確的偶像來崇拜,但他並不會自己創造,而是唱別人寫出來的歌曲。再來是,Chuck Berry,於1955年在芝加哥演唱的<Maybellene>,差別在於他是黑人,但他會創作。最後是Ike Turner,於1951年在曼菲斯所演唱的<Rocket 88>,較不紅。
順帶一提,上面所述的「神經兮兮」的方式,其實是只Boogie Woogie。這是在一場投資派對中,由一位鋼琴手想出的有奏手法,他在每一拍快速地壓下三連音,產生一種相當緊繃的感覺,上述的三首歌曲中都可以聽到這種手法。
五零年代的民權運動,也是同時其相當重要的一個因子。在民權運動的影響之下,人們轉向聆聽靈魂樂、民謠。靈魂樂是一種藍調、節奏藍調、福音音樂的融合,可參考Jackie Robinson, Stealing Home - A Musical Tribute CD中的<This Is My Country>。民謠,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文青的世界(如:Bob Dylon),在大談民權的時期,他們開始想要尋找對本土音樂的認同,於是在六零年代早期,他們開始往南方尋根,並把許多老骨頭挖出來開演唱會。在這樣的發展之下,使得美國本土的藍調沒落,但卻因為唱片的傳播,使得藍調國際化。
藍調透過唱片的傳播國際化,使得美國的藍調樂手們收到來自歐洲與英倫地區的海外邀約,在薰陶之下,培養出了第一代英式搖滾樂團,諸如:John Mayall、Fleewood Mac。同時間美國只剩芝加哥為本土的藍調堡壘,他們演奏的較前一輩樂手更加精緻,而這些樂手也在戰後開始出頭,如Buddy Guy。
六零年代藍調跨種族地崛起。當時,白人樂手取經後竄起,影響了後來的西岸迷幻搖滾,
一種輕飄飄、鬆垮垮、漫漫長的樂風,就像是他們吃了藥後的狀態,如:The Doors。還有六零年代後期的英倫入侵,這些年輕的樂手吸收了藍調後,將他們狂暴的演奏而產生,諸如:The Beatles、Eric Clapton、The Yardbirds、Led Zeppelin,可參考:Led Zeppelin <Rock And Roll>。另外是Jimi Hendrix,藍調浩克,第一個在演奏中創造出重量感的吉他手,算是第二個影響全世界的吉他手,可參考:Jimi Hendrix <Purple Haze>。總結這一小段,可以說六零年代是藍調搖滾的極盛時期。
一種輕飄飄、鬆垮垮、漫漫長的樂風,就像是他們吃了藥後的狀態,如:The Doors。還有六零年代後期的英倫入侵,這些年輕的樂手吸收了藍調後,將他們狂暴的演奏而產生,諸如:The Beatles、Eric Clapton、The Yardbirds、Led Zeppelin,可參考:Led Zeppelin <Rock And Roll>。另外是Jimi Hendrix,藍調浩克,第一個在演奏中創造出重量感的吉他手,算是第二個影響全世界的吉他手,可參考:Jimi Hendrix <Purple Haze>。總結這一小段,可以說六零年代是藍調搖滾的極盛時期。
相對於六零年代,七零年代則開始沒落。大量的巨星殞落,主要原因是在六零年代這些人太過於放縱,導致許多人因為身體不堪負荷而去逝,即使沒有離開人世,也已經無法再表演。另外是,黑人音樂由靈魂樂轉向放克,這進一步導致後來的Disco熱潮。
而在八零年代,產生了幾個救世主。首先是Stevie Ray Vaughan,不同於英倫入侵狂暴式的演奏藍調,他守住根本的精神,但卻演奏得更加有味道,可參考Stevie Ray Vaughan <Telephone Song>。另外是八零年代末期CD帶起的重製風潮,因為卡帶重製成CD,帶起藍調唱片的一股新熱潮。
雖然,在接下來的日子,藍調並沒有看到新的重量級人物,但事實上我們大家都是在玩藍調。雖然跟最初的藍調不大一樣,但實際上都是受到藍調的影響融入,或者是藍調的變形。
而在八零年代,產生了幾個救世主。首先是Stevie Ray Vaughan,不同於英倫入侵狂暴式的演奏藍調,他守住根本的精神,但卻演奏得更加有味道,可參考Stevie Ray Vaughan <Telephone Song>。另外是八零年代末期CD帶起的重製風潮,因為卡帶重製成CD,帶起藍調唱片的一股新熱潮。
雖然,在接下來的日子,藍調並沒有看到新的重量級人物,但事實上我們大家都是在玩藍調。雖然跟最初的藍調不大一樣,但實際上都是受到藍調的影響融入,或者是藍調的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