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美國也一個月了,明天就要開始為期約兩週的「搭公車的時間比上學時間還久之正式開學」,今天在這裡就先做一點小小的回顧。
到美國之後,我第一個感覺是-這跟我想像的不一樣。當然這跟我所居住的地方、生活成長背景對美國的印象也會有所關係,但是這個地方簡單的說就是-不是想像中夢想都會實現的地方。這個想法我一直有提到,但現在可以講仔細一點。很多人以為來美國的台灣人都是天龍人,他們家裡很有錢,住在一棟乾淨、明亮、寬敞的洋房,每天都吃牛排、漢堡,家裡會養一隻狗叫Lucky,幾個孩子都UCLA、USC畢業並找到好工作,每隔一陣子就會請個長假去度假,地點不外乎是海邊或是湖畔...等。
實際上的狀況是這樣的話,我就會相信鄭喻甄有一天聽羅夫夫的笑話沒人解釋也會自己笑出來。
其實這裡的人也是有很多人在生活之中掙扎,來到美國的台灣人們有些是本身本來就是相當有社經地位,但有些人是來爭取更好的生活可能性。這些人的英文沒那好,經濟狀況尚可,但在美國這樣的經濟狀況可能會有點辛苦(物價水準完全不同),相當辛苦的讓孩子讀書畢業後,自己也老了。孩子們的生活上會比較穩定,但是他們可能會開始想念台灣的日子,但套一句張愛玲的話「我們都回不去了。」。他們在美國買了房子,領到的綠卡也已經換成護照,回台灣他們無從過活。
原本社經地位較好的人也不見得一定會好,演出新包青天中的包青天的楊群原本住在我姑丈舊家隔壁,人老了,不會說英文,腳不聽使喚又無法開車(在加州無法開車可以說是完全無法辦事,舉例來說:「我每天上學要搭兩個半小時的公車。」),哪都去不了。你在台灣是演員,在這裡可沒人認識你。
當然還是有人日子過得很好,也就這樣開心的住下來,養了隻叫Stacy的貓之類的。只是想告訴大家,不是去了美國就註定會有好日子,日子沒那麼簡單。
對,日子沒那麼簡單,這是我認識到的第二個大的問題。以前在台灣什麼東西都清楚,就算不清楚問父母朋友基本上八九不離十。這裡什麼都不清楚阿!開個銀行帳戶要收月費、手機會綁電信公司、換車道要轉頭看死角、租房子要查你信用...等。什麼規定都不一樣,我前兩週就這樣死死的待在電腦前面一家一家地讀合約讀到我準備要打教學文。
出國交換學生、遊學,會學到很多,看到很多,但我會覺得那其實觀光層面比較多(大概吧,我也沒有這樣過。)(噢,然後我不是說觀光不重要的意思,那很重要。)。在一塊土地上活下去並不難,但要活得快活一點則需要多一點的智慧,這樣的智慧往往累積自生活中點滴、和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的互動。融入在地生活,對於一塊土地的文化才能夠有所體會,才會慢慢有更深層的認識,而不會只是拿紙鈔沾沾洋墨水。不是說幾句Rap,看過大峽谷就夠了,自己找房子、看哪一家超市賣的菜新鮮、去跳蚤市場找便宜貨、學著聽當地人的笑話...等,經過各種酸甜苦辣的經驗之後,有一天你發現自己很自然的融入某個笑話的思考邏輯時,你才會慢慢開始覺得自己在這裡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