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篇主要是針對器材相關的小新聞,這一篇是一些個人對於觀察到的現象,有器材、音樂相關的,也有無關的。
Pitch系跟Looping
不知道是我以前不夠注意效果器,還是我現在因為注意過某些部分,而開始轉移到一些我比較不認識的東西。總之,我覺得這幾年Pitch系跟Looping系的效果器越來越盛行。
數位化的時代
很多東西都越來越數位化,如Digitech這個是買Pedal回家下載聲音裝進去,買什麼聲音,就變什麼效果器。
連音控也一起加入數位化的操控介面。
IPOD的效果器裝置也是持有所聞的。
能夠取樣音箱音色的音箱也在幾年前就問世了。
甚至現場有所有樂器都直接進PA的樂隊。
有些人喜歡類比的聲音,有些人覺得數位給予許多方便性,不論如何,可以發現這是一個發展的方向,很多東西都在逐漸開展出來,至於要使用或是不使用這個課題,儘量保持個開放的心態,多多了解,我想是比較好的。
產地迷思
就像是有西餐妹對於食用對象的產地很在意一樣,有些人對於吉他的產地也很在意。美廠琴?美好的憧憬!歐洲琴?充滿文化素養的產地,產出有文化素養的琴。中國廠?家具業吧?
Ibanez現在很多琴都是中國廠生產,一把還是要價900美元,我試了試、看了看做工,其實我認為是合理的價位。中國廠的吉他絕對是可以考慮的琴,我手邊這把美廠Fender也是問題一堆,沒有好到哪去(但音色是比墨廠好很多...)。
中國公司自己製作的琴,個人還是抱持懷疑的態度。這把琴的琴頸和琴身連接空隙有到半公分大,相當誇張。我想跟成本和品管還是有關的,一分錢一分貨。
展覽
曾經看過一次台灣的樂器展,基本上就像是樂器行大雜匯一樣。The NAMM Show的主展場也差不多,但是他們多了很多其他的東西,概念的討論、新資訊的傳播,這都是展覽中的很被重視一環,也可以了解到他們的娛樂業有多麼發達(多麼「精準」的商業)。
不過是早餐演講,後面一台Crane Shot前面又一整排攝影師跟攝影機,整排的投影幕,每一邊兩個螢幕組。每個螢幕組由兩側的PTT和中間的講者特寫組合畫面,在我看來非常誇張的陣仗,也很有美式英雄文化氣息。
政治鬥爭
我看到台北來參展的廠商其實滿開心的,畢竟是跟自己來自同一個地方。中國廠商超多,但台灣的廠商我似乎只看到這一家,說是台灣廠商,其實是公司在台灣,工廠在大陸。不過,音樂沒有國界,政治鬥爭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