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櫻花麻糬




築地的市場裡除了漁獲跟海鮮餐廳之外,還有很多相關的周邊產品,像是菜刀、餐具...等。我在裡面閒晃時,發現了這間和菓子店,一個老奶奶站在店門口的櫃檯後,對著經過的路人說著一些大概是歡迎看看之類的話。於是好奇之下,我買了一盒櫻花麻糬。

原本我拿著麻糬走到旁邊的階梯打算在那邊吃麻糬看路人,但正當我一邊打開,奶奶走了過來。我們用支離破碎的英語與日語溝通後,了解到她準備在櫃檯後設了一個位子給我,並且準備了一碗熱茶和溫溫的毛巾。

於是我坐在櫃檯後面吃了起來。不得不說,這麻糬真得好吃。櫻花麻糬(就我們溝通障礙的理解之下)應該是在外皮加入了櫻花花瓣,並在外面包上櫻花樹葉,它們的糯米並沒有完全磨碎,還帶有顆粒,Q彈同時還帶有一些顆粒的口感,紅豆餡很香濃。但更厲害的是外面的櫻花葉,經過處理後,有種鹹味跟香氣,將麻糬的甜膩感消除。天啊,我吃了一個很完整的作品,心理真得是充滿感動,明明才剛吃完一碗生魚片蓋飯,我這麼幸福真的可以嗎?

老實說,我當時更深的體會就是「這大概就是日本程度的細心」。真正的日式是表現在一些細節裡,而不是店面要多「日式」。裝潢再美輪美奐,碗裡乘各種冠上和風為形容詞的食物,還是比不上路邊小店知道要在肉鬆飯上放一點點香菜。那知道要放一點香菜的細心才是真正的「日式」。

奶奶準備給我的位置也不過就是張小椅子,和一個店裡的塑膠箱。但是這樣一個動作,就會讓人知道不一樣,就像是麻糬外的醃過的葉子、肉鬆飯上的香菜。雖然是粗茶,但是那種溫度會長久留在心中,追情人假如有這樣的細心一定能無往不利,畢竟人們口中總是說著「要有心」。

(店鋪櫃檯裡的各種甜食)

但是人家麻糬也很好吃...所以長得好看還是很重要吧。Or maybe be a loaded person?


2014年12月5日 星期五

小學生的合奏課




我在表參道之丘附近閒晃時經過了一間小學,大概是音樂教室很靠近外圍的關係,我聽到了他們在上合奏課。

雖然不記得確切的內容,但是可以聽得出來是很簡單的曲子跟配置,也就是能快速上手的樂器,再搭配上能用這樣能快速上手的樂器快速學起來並演奏出來的曲子。這些樂器(包含人聲)聽起來只少有三、四種。

可是真好聽呢!學生應該不少於20人,演奏的是質樸的曲子,可是大家都是走在一起的,非常和諧。只是聽著、聽著,我滿緊張的。

我在學校內的音樂課都做了些什麼?想得起來的只有:吹直笛、合唱、獨唱、音樂欣賞、借別科考試。這些課程中,除了跟鋼琴以及同學合唱之外,沒有任何合奏的課程。老師通常也只會針對個人的聲部問題提出問題,而不會討論「合奏」時的個人問題。這讓我非常緊張。

他們自幼學習合奏,學習聆聽他人、尋找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融入群體之中。對於音樂工作者而言,在舞台上跟同事、在教學時跟學生、在練習時跟節拍器或Loop...,可以說大半的時間都是在合奏。對於音樂以外的地方來說,更是處處都在合奏,學著與人相處、聆聽別人的意見、學習在一片聲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雖然這樣講好像扯得有點遠,但自己覺得不無關係,只是合奏課本身不是真正的重點。更重要會想要將合奏課放到課程中、與不會看重這種課程的背後的中心價值。這對我來說像是暗示著一種是否注意到「因為合作很重要,所以必須要在各種地方讓學生能夠體會、並且學習到如何合作」的價值。

想著、想著,我越來越緊張,一邊為自己已經長大而擔憂,一邊為那些正在長大的孩子而擔憂。於是只好拍一張幼稚園小朋友戴著可愛橘子色帽子的照片,騙自己說因為他們很可愛,所以跳來跳去也不會被警察關心,一切都會很好的。



2014年11月16日 星期日

制度化狂熱




日本人總是一再地證明「日本人做出什麼事都不奇怪」這一點,令人苦惱。

剛到日本其實心中有點緊張,畢竟是新環境,外加對於英語溝通可能性的憂慮。由於到的時候是晚上,我將行李放到青年旅舍後便外出覓食。那附近的街道非常寬廣、整潔,一邊走著不時會有徐徐的微風吹過來,是個會讓人喜歡的地方。

只是走在路上的人另我感到不太自然,好像少了點什麼。後來才越來越覺得,應該是太整齊了。這種整齊大概可以解讀成制度化的外顯結果吧?任何事情都可以制度化,點菜可以制度化(用點菜機器取代服務員)、社交制度化、看表演時制度化(要怎麼High都會清清楚楚告訴觀眾,像是何時搖手怕、什麼時候要呼應...等)。


日本為每一個生命都規劃了一個空間,讓每一個生命都可以在這裡找到自己的空間,但同時,也就是活在這個空間裡了。其實這滿詭異的,去享受一場表演還要在意自己有沒有符合規定,穿著否種風格的衣服必須在意自己有沒有達到這種風格的要求。雖然整體的平均素質可能因為這樣而提昇(像是在隨機的選擇餐廳時比較不會採到地雷),但似乎也少了些意外性。

想了想,他們做什麼事情都會有模有樣,大約就是真得「有模有樣」了吧。


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東京記遊



因為種種複雜的因素,我得要再去一趟東京。

有鑑於之前的遊記都打的非常流水帳,同時自己覺得無法在一些主題上盡情的發揮,因此這次的遊記決定以主題的方式來撰寫。不過我還是會記錄下我每一天的行程,為了方便未來的自己與大家參考。

照片中的地點是某間寺廟前的街道,我的背面是一條充斥著佛具店的寬廣街道,這只是旁邊岔近來的小巷。不過,這是我一週來感受到的日本。

Day1 抵達東京

Day2 目黑、自由之丘、惠比壽

Day3 表參道、原宿、涉谷、下北澤、Shelter

Day4 築地、新美術館、六本木

Day5 明治神宮、新宿、高原寺、銀座

Day6 御茶水、神保丁、皇居、靖國神社、Zher The Zoo Yoyogi、歌舞伎町(新宿)

Day7 淺草、上野、 秋葉原、成田

Day8 回到台北


2014年11月8日 星期六

Day7 Beacon Hill, Charlie River

(櫻花開了!)

Beacon Hills(燈塔山),是波士頓最古老的接區,如今被視為波士頓最美好、昂貴的社區。我自己也是有相見恨晚的感覺,應該早幾天就來這裡走走,而不是將要離去之前草草的逛過,這一區有很多精緻的小店、美麗的建築與街道,旁邊就連著Charlie River(查理斯河),是個非常適合散步、發呆的地方。


(雖然天空不作美,但是可以做在逼近河面的地方發呆還是非常的美好阿!)

只可惜我在東岸的行程就到這裡結束,要回到天氣無敵好的西岸了。


2014年11月4日 星期二

郊遊




郊遊是蔡明亮於2013年出品的第11部劇情長片。故事中一個舉排工父親與兩個孩子由於經濟狀況不佳利用各種公共設施起居,居住在廢棄建物。孩童在父親工作時,則在大賣場中遊盪,而遇到了一個負責食品管理的女子。劇情主要發生在這四個人身上。

電影前段覺得在講述人物的個性。一個壓抑、絕望的父親;一個有著潔癖、喜歡餵養流浪狗的女子;兩個尚天真的孩子,並買了個高麗菜陪伴。後段則開始利用前面的基礎開始丟出一些情境,給觀眾想像。悶死高麗菜、挖開高麗菜、對高麗菜哭泣、父親帶孩子渡河、孩子被女子1拉走、一家人在女子2家過父親的生日、在女子2家寫作業、狂刷洗父親用過的浴室、父親與女子2一同去餵流浪狗、望著壁畫的兩人超長鏡頭。

前段可以比較容易看出對於都市中底層生活的無助與孤單的描繪,但後段真是一條漫長的意識流,感覺像是一堆象徵符號,畢竟有點無法以常規解釋。基於試圖記錄現在的想法的目的,我還是試著解釋一遍吧。首先必須說,我將兩個女子視為同一人,兩個面貌的她。

父親對於活著感到徹底的絕望,想要徹底抹滅掉心中的希望,卻又無能為力,只好對著自己只能這樣活著痛哭。在這樣的狂風暴雨之下,父親依舊想要帶著孩子活過這樣的世界,然而出現了一名女子帶走孩子,她有著相對的社會階級。父親對於自己沒有辦法讓孩子留在身邊而再次嘶喊,並且逐漸飄走。

這名女子曾經渴望著有人住進心中,她願意付出自己的心,但不想要心中的細節沾上任何汙漬,即使整個心大都已經是汙漬。父親與過去的女子一同走進了心靈深處,那個只有她自己能玷污的地方,她看著自己心中的憧憬,她哭泣,不管她在怎麼付出,這個地方永遠都只在心中。父親雖然絕望,但依舊沒有辦法完全丟掉希望地想要表達自己願意一起嘗試。但女子放棄了,她選擇逃離,讓自己的憧憬永遠只能存在孤獨中。父親也沒有那麼在意,再喝幾口酒也離開。剩下憧憬,永遠就是這樣在廢墟,它被都市一手毀滅,卻又刻畫在心中,那個城市沒有成長反變廢墟,憧憬也只剩下畫,偶爾被月亮照亮時,自己會想起,但也只剩嘲笑自己與哭泣的用途。但也只能繼續這樣活下去。

據說壁畫是小林村,若是這樣,可能整個解釋會有一大轉變,但我寧可當做我不知道。

另外,基本上與安潔拉卡特無關。


喵老師的咖啡經3




一、測總重沖泡法(斷水法)
1. 沾濕濾紙
2. 90℃從中央下水,順時針向外沾濕咖啡粉,悶蒸至冒泡後再沖
3. 由中央下水,順時針先向外在向內,兩回後先暫停
4. 等水剩約7成,在繼續由中央開始瞬時針向外沖,沖至咖啡粉邊緣即停止
5. 重複4的動作直到獲得330g的總重

二、味道上的差異
1. 測咖啡液重沖泡法(為目前較流行之沖泡法):味道較廣、明亮
2. 測總重沖泡法:味道較深

三、烘焙
1. 烘焙度高的豆子,悶蒸時間可減少,並搭配不斷水法,味道較不易過於沉悶,避免萃取出太過頭的味道
2. 淺焙的豆子,可用斷水法,較能表現出層次,明亮也可以掌控得比較舒服、柔軟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Day6 John Mcquire Guitar, Harpoon Brewery, No Name Restaurant, Middle Eastern



由於前一天在酒吧認識的中年大叔,我得以一窺John Mcguire Guitar的工作室。我想大部分的人聽過這個名字主要是因為Valley Arts Guitar的創辦人之一Mike Mcguire。在Valley Arts Guitar發光發熱的年代逐漸遠去後,Mike Mcguire得兒子也逐漸長大,也就是現在的John Mcguire,大概是為了跟父親的作品做出一些區隔,便自己成立了John Mcguire Guitar。雖然我到的時機不好,當時他手邊沒有任何已經完成的吉他可以讓我測試,因此也無法跟大家報告他的作品如何。不過,我們互相留下了聯絡資訊,因此大家若是想要訂一把玩具,歡迎透過我居中協助!

中午我前往Harpoon Brewery參觀波士頓的在地啤酒廠,我的英文聽力實在無法跟上他們飛快並且充斥著我聽不懂的細菌、麥芽之類名字的英文,但是在中間有一個啤酒試飲時間,基本上是短時間的All You Can Drink!因此,聽不懂也是沒關係的!


大家都說波士頓龍蝦很有名,所以我還是決定暴預算地吃一下,酒廠附近有一間No Name Restaurant,剛剛好。老實說一隻龍蝦一個人吃,太多了。雖然吃得出來很新鮮,但是肉感覺,有點老掉了,另外吃到最後非常地累阿...。



晚上我前晚Middle Eastern聽表演。這間位於街頭轉角的小餐廳,有提供一個舞台給表演者表演,連著它附近的這一排店家似乎都是關係企業,其中也有幾間也有提供表演。



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

Day5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Fenway Park, Hi Boston, The Beehive

(波士頓很多這種有突出陽台的建築,尤以梯形與圓形居多,相當可愛)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是我目前最喜歡的博物館。

(可惜內部禁止攝影)
這間博物館是Isabella Stewart Gardner在世時的家,並且展示她自己的收藏品,並且持續至今。這間博物館的美好並不是在館藏有多豐富、有多少重要作品,而是在展示的方式,大約是「我家每個角落都是藝術品」的概念。館方(或是她在是就是這樣?)將這些收藏品以非常合理的方式「使用」在住家的各個角落,柱腳的的裝飾就會嵌在柱子上、書架就是放書、窗簾就會逛在窗戶邊...等,一邊逛博物館的時候,感覺就像是走在一個收藏豐富的朋友家中。展示間的角落會放上一些介紹版,而不是將各個介紹嵌於展品旁邊的牆面。是一個非常舒適、美好的空間,可以輕鬆地發現每個角落的美好。

Fenway Park,也就是波士頓紅襪隊的主場就在這一帶(其實還有一段距離)。我也隨性地在周遭晃了一圈,後來才發現似乎可以進去看看,可惜我早已離開。


晚上我轉到Hi Boston這間青年旅舍住宿。是間乾淨、寬廣、價位合理的青年旅舍,可惜可能因為稍大一點,大家的互動其實不多。

稍晚我到The Beehive看表演。這是以用餐為主的餐廳兼酒吧,Live算是附加的娛樂而已。表演還好,不過在看表演時,我跟一個中年大叔搭上話,開始聊相機,雖後發現他開的工廠隔壁是一間個人吉他製作者的工作室!


2014年10月18日 星期六

大飛的筆記本 1 - 1




高中暑假的某一天,我在海邊認識了大飛。不知道是什麼東西連繫著我們,在那段青春的歲月過去之後,我們仍舊是保持著一種莫名客套的聯絡,甚至延續到了好萊塢。她陪著我走過第一波城市探索、第一次鐵路環島、第一波課外讀物探索、第一波酒精探索、第一波電影探索...,總之各種第一波探索,深深覺得有她在真是太好了。只是她離開了,順利的話可能也不打算回來了。

她有個帶著小筆記本的習慣,總是不停地塗鴉、寫下文字。她留下了幾本筆記本在我身邊,讓我慢慢地曝光她們,如果順利的話可能會變插畫家吧。總之,接下來請大家關注「大飛的筆記本」系列吧。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

Day4 Quincy Market, Arnold Arboretum, MIT, Great Scott




Quincy Market是自由之徑中相當受歡迎的景點之一,這個歷史久遠的市集,除了主要的食品區外,附近還有大量的服飾、紀念品販售商店。雖然市場裡的氣氛很好,但是裡面食物的價位相對於其他地方來說有點高,因此我走過一圈後便離開了。


市場外還有一個露天的市集,主要是生鮮的蔬果魚肉,在這裡除了可以吃到便宜的生蠔與干貝(四顆 $5.00)外,也可以稍微看一下當地美麗的蔬果。再往前走一點就可以走到小義大利,這一區有幾間美好的餐廳,我選擇了一家頗富盛名的餐廳走了進去 - Galleria Umberto。這間餐廳販售義大利菜,Pizza以外還有各種麵包(包著波菜、起司、香腸)、義大利點心。我點了一張Pizza跟一顆Arancini,美國這個地方的食物給我一種「新鮮就不會難吃道哪去」的印象,這片Pizza非常新鮮,味道很好。Arancini是將內部有番茄、肉、豆子的圓形糯米球炸過後製成的一種義大利點心,外酥內軟,是個有趣的東西!


對面的Mike’s Pastry也是相當有名氣。我嘗試了一支Cannolo,一種在烤得酥脆的餅皮中塞入奶油的義大利小點心。他們的奶油味道很香濃,自己非常喜歡。


下午我前往Arnold Arboretum,一個位於波士頓郊區的植物園。這是一個波士頓當地人會前往的休憩場所,廣大的植物園,有人在小溪邊打禪、大樹下彈琴、草地上曬太陽...等。是個很舒服的地方。在回去之前我前往MIT(麻省理工學院),由於體力的關係只有小小地閒晃一下。




 晚餐我前往Zaftigs Delicatessen,據說是有名的猶太餐廳。雖然很想吃班尼迪克蛋,但由於預算,我點選了當天的特餐 - 香煎翻車魚佐芒果醬。雖然不知道翻車魚與猶太民族的關係,但是味道還不錯就是了。


夜生活的部份,我前往Great Scott觀賞Live。這裡算是一個小型的場地,有著跟表演舞台差不多大的吧台。演出的部份尚可,沒有留下太多的印象。



2014年10月12日 星期日

喵老師的咖啡經2




一、咖啡豆的研磨細度
1. 義式咖啡機:細度
2. 虹吸:中度偏細
3. 手沖:中度研磨(細-粗)
4.  摩卡壺(Moka):中度稍微偏細 (Moka≠Mocha)

二、義式咖啡機沖泡比例(豆:水=7-9g:30-40c.c.)

三、義式咖啡機沖泡步驟
1. 接好磨出的粉後,先沿邊順平
2. 壓
**不同粉量,壓的力道不同。粉量越少,壓的力道越輕。
3. 接上機器煮
**沖出越黏稠的萃取液時,需要萃取更多一點點,因為油脂的量可能會較多。

四、義式咖啡觀察重點:Crema(咖啡油脂)
1. 不同的豆子、研磨細度、壓的力道、豆子量...等,會產生不同的油脂量
2. 油脂顏色
  a. 金黃色:良好
  b. 可可色:不優,可能萃取到過多的第三層味道

五、粉量對攪拌程度的影響
1. 粉多 - 水流慢;粉少 - 水流快
**流動速度會影響到攪拌(Turbulence)
2. 粉量過少:煙味、焦味較多
**因位快速流動,容易萃取出第三層的味道(豆粉容易被攪拌到)

2014年10月4日 星期六

台北機廠




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台北有一座火車醫院,亦曾生產火車外銷?那就是台北機廠。

(兩層樓的差異就能看出文化的演變)
這一陣子有一個台北市文化局舉辦的活動,將這個已經閒置了好一陣子的機廠開放給大家參觀。除了開放部分廠區之外,還有製作可愛的小火車以及造型氣球,並且於特定日期還有一些藝文活動。這個活動稱之為「逗陣 靓北廠」。

好康的活動,還有後續的好事,福有雙至,就是終於可以把它都更掉囉!佔著黃金地段的土地修火車、閒置,實在是太缺乏正確的價值觀了。台北市寸土寸金,百貨商場、文創園區、商辦、跟住宅都太過於缺乏了!

在這一次的活動中,能看到的部份是會剩下建築空殼的部份,走不到的大部分都將拆除。目前的規劃大概分為鐵道文化展示、北美館2館、文創中心、商辦、住宅、購物中心、綠地、及連通松煙的道路。

經過這一次的更新計畫後,會變成另一個松山煙廠。有著台北機廠的名字,沒有台北機廠的實。沒有拆掉的房子內部放著鐵道文化展示品、藝術品、文創商品...等,拆掉的房子變成高聳的住宅、商場,試圖遮蓋掉我們剩餘的天際線。

詳細的訴求「反對台北機廠淪為北美二館」裡面會有更多的說明,文史工作者跟財團兩者都很強硬,但對於一個平民來說,我覺得兩者都可以有某種程度的妥協。

對我來說更多一些私人情感上的不解。為何我們總是試著讓虛假取代真實?劉政鴻將苗栗古窯拆掉蓋了從不屬於台灣客家人的土樓,說是發揚客家文化;松菸整治原本樹木繁盛、生態系茂盛池塘,變成養了幾隻鵝的池塘、草地,說是生態池。

如今我們打算將可以活生生展示台北工業歷史演進、運作起來比新的機廠還要順暢的台北機廠整理成為放置文物的台北機廠,說是展示鐵道文化。打算拆掉原來的鐵軌,卻在鐵道文化節的空地搭了一組小火車,說要讓大家體驗鐵道。

我只希望若有那麼一天我的女鵝、或鵝子、或歪國朋友和我一同來到這裡,不會問我說「為什麼這裡叫台北機廠?這裡明明是誠品跟微風阿?」,我只能淡淡地苦笑。而是會跟我說「火車都是這樣拆開來修嗎?太酷了吧!」。

我可以回答「能聽著火車的聲音一邊吹風,就是我的小確幸喔。」。


喵老師的咖啡經 1




一、萃取掌控3T、1G
1. 3T: 溫度(Temperature)、時間(Time)、攪拌(Turbulence)
2. 1G: 研磨(Grounding)

二、豆子的3層味道
1. 酸澀(不成熟的酸)
2. 豐富(焦糖化反應:胡椒、柑桔、青草...各種味道)
3. 雜質(煙灰)

三、手沖沖泡比例(豆:水 = 1g:15-16g)
1. 測咖啡液重(20g粉 萃取製約 300g咖啡液 後停止萃取)
2. 測總重(20g粉 逐次注夠 330g水 後讓它流完)

四、測咖啡液重沖泡法
1. 沾濕濾紙(使濾紙服貼、去除紙漿味、濾壺)
2. 90℃ 從中央下水,順時針向外一圈,先將粉沾濕後悶蒸,冒泡後再續沖
3. 順時針向外、向內循環(中間可多搖幾下),約2: 30停止

五、先練習不斷水、順暢度

六、曼特寧
1. 亞洲豆
2. 木質、草、土、中藥味


2014年10月2日 星期四

Day3 Copley Square, Chacarero,自由之徑, Blue Man Group




很多人都說到Boston得要去看Blue Man Group,雖然不知道為什麼,但總之我想說來有機會就看一下,所以一早便去了位於Copley Square的Bostix買票。Bostix有點類似紐約的TKTS,差別在於這裡都沒人排隊,另外選擇比紐約少一些。除了Bostix之外,附近的Trinity Church(三一教堂)、Old South Church(老南教堂)、Boston Public Library(波士頓公共圖書館),都是相當熱門的景點,可以順道拜訪一下。




中午我前往房東推薦的Chacarero用餐。這是一間位於中國城附近商業大樓之間、大排長龍(上班族們)的智利料理,主要是智利三明治。是相當值得推薦的一間店,一個三明治可以吃兩餐,麵包烤得很剛好、材料新鮮、香料也會一直點亮舌頭的味頭,個人很喜歡。

(這是半個)
接著我前往自由之徑!自由之徑,真得非常長!強烈建議分成兩天,或者一大早就要開始走,不要像我這樣進行一天暴走!沿途很多的景點,我並沒有很認真的一一記錄,但還是在這裡列表給大家。

自由路徑上的景點:
  1. 波士頓公園 Boston Common (遊客中心)
  2. 麻州州議會 The Massachusetts State House
  3. 公園街教堂 Park Street Church
  4. 老穀倉墓地 Granary Burying Ground
  5. 國王禮拜堂 King's Chapel
  6. 舊市政廳 Old City Hall
  7. 富蘭克林雕像 Benjamin Franklin’s Statue
  8. 舊轉角書店遺址 Site of the Old Corner Bookstore
  9. 南方教堂聚會所 Old South Meeting House
  10. 舊州議會廳 Old State House
  11. 屠殺遺址 紀念碑 (波士頓大屠殺遺跡) Site of the Boston Massacre
  12. 費紐爾廳 Faneuil Hall
  13. 大屠殺紀念碑 (The Holocaust Memorial)
  14. 昆西市集 Quincy Market
  15. 保羅里比亞之家 Paul Revere's House
  16. 聖史蒂芬教堂 St. Stephen's Church
  17. 保羅里比亞雕像 Paul Revere’s Statue
  18. 老北教堂 The Old North Church
  19. 科珀山墓地 Copp's Hill Burying Ground
  20. 美國憲章號戰艦博物館 USS Constitution Museum
  21. 美國憲章號戰艦 USS Constitution
  22. USS 凱欣洋號驅逐艦 DD793 USS Cassin Young (DD-793)
  23. 邦克山紀念塔 Bunker Hill Monument



其實很多景點,紀念意義大於觀光意義,走在這條路線上,與其在意確實地找到每一個景點,不時放精神在路上的事物,因為這條自由之徑路線很長,跨越很多區域(尤其小義大利一代個人頗愛),會有很多很有趣的東西。


走完自由之徑筋疲力盡的我前往Blues Man Group的劇院觀賞表演。Blues Man Group的表演,不像是一種單方向的作品展現,而比較像是找一群人來開派對,是一種互動式的表演,他們會一直用各種方式搞觀眾,幫觀眾慶生、用聚光燈照遲到的人、把觀眾抓到台上做剛播完的影片中主角做的事(被潑漆)...等, 是相當有趣的派對?